边界正在融合——mac深度评测新计算机系统Catalina

至于播客,逻辑完全和音乐一致,两者的界面关系基本上如出一辙。如果「音乐」软件的转变是一种顺应潮流,那「备份方式」的转变可以说是一个「纠错」。终于会直接用「硬盘」的逻辑直接把此功能整合进「访达」中。更是一种实验,硬件有三种交互方式的跨界,软件上有跨平台的交互和融合。以及一些音乐创作软件因为没有及时更新所以可能失效,所以此类用户谨慎升级。...

3.广播:提供不同风格的音乐电台,不间断播放对应类别的音乐。

整体界面更加干净简洁,用户可以清楚的了解各个部分的功能。另外,由于内核继承自移动端,用户基本没有学习成本。

不过在使用的过程中,还是有一点小小的遗憾。在手机上,歌词可以很优雅的滚动,但在mac的音乐中,还是简单的文字。所以,如果以后能设计出类似的更优雅的歌词显示方式就更好了。至于播客,逻辑和音乐一模一样,两者的接口关系也基本一致。

函数 move 指的是“备份方法”。如果说“音乐”软件的变化是一种趋势,那么“备份方式”的变化可以说是一种“修正”。两者分离后,用户在备份或备份 iPad 时将不再需要任何“软件”。现在mac终于会直接把这个功能直接跟“硬盘”的逻辑输入“访问者”了。

我们要备份的时候插入mac,系统不会自动跳出(可以手动关闭),需要自己进入,左侧边栏会有一个图标发现者:

此外,备份过程的状态或进度会在侧边栏图标旁边清晰显示,方便我们快速掌握整个备份过程。《反人类》的备份终于在国内得到纠正,更符合大部分人的使用习惯。

“边界”

当然,本次更新的“星”功能点自然是“”,即iPad可以作为mac的第二屏。该功能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热烈的讨论。开发者版发布后,几乎所有人都迫不及待想要尝试这个功能了,而在更新的macOS正式版中,它也有了一个官方的中文名称:

“飞行”

思维创新微课导图_思维导向图软件_Adobe有没有思维导图软件

这是一个听上去很奇怪,但真正有苹果风格的“翻译”,还好能真正说明使用这个功能的体验。

过去一段时间,只要打开 15 英寸 Pro,我肯定会把 iPad Pro 作为副屏打开,这确实是一种“随行”。

值得一提的是,连接方法非常简单,只要我们点击上方状态栏的图标mac即可立即进入。同时,连接方式支持有线和无线。如果您的工作不需要高延迟,那么基本上无线是完全可以的。比如普通的网页浏览和文字输入,用肉眼是很难感觉到延迟的。

需要注意的是,延迟与否本质上取决于Wi-Fi本身的网络情况。当然我更喜欢无线的方式,因为桌子上少一根电缆就是少一根负担。

连接后的使用逻辑和使用显示器一样,​​可以直接“镜像显示”,也可以作为“副显示器”使用。并且可以在mac的设置中设置两个设备的相对位置Adobe有没有思维导图软件,可以决定鼠标的移动方向。一般我把iPad直接放在mac的左边。

其实使用外接显示器的用户应该都知道,两屏对工作效率的提升是非常显着的。

在一些大型的生产力软件中,比如用Final Cut Pro X编辑视频,即使是15英寸的mac,整个工作界面还是被拉长了,尤其是在选择大量素材的时候。但现在完全可以在副屏上“浏览”素材,不仅能提高效率,还能有更好的观感,看到更多的细节。

而如果是一些文字作品,可以将副屏作为辅助,展示一些参考内容。比如我喜欢在写稿子之前先做个思维导图,那么可以把思维导图直接放在iPad的屏幕上,这样mac@的屏幕>就只能显示文字输入的工作界面了。较大的工作区域不仅有利于视力,而且可以保持物品干净整洁。

而且,随着mac设备尺寸的减小,这个功能会越来越明显,相比mac15寸用户,13寸用户感觉会更明显。对于这些mac用户来说,如果同时拥有一台12.9英寸的iPad,屏幕面积几乎会翻倍。

使用一段时间后,你会更深刻地感受到“陪伴”二字的含义。iPad Pro 就像一个“助手”,确实是可有可无,但使用后效率更高。

但是,如果 macOS 只做以上这些,我们可以说它“不错”,而让 更酷的是它使用了 Apple。

mac的用户中,很大一部分是创意工作者,几乎每个人。其中,画家、设计师,甚至摄影师都喜欢使用“数位板”,因为很多工作都需要用笔触来实现精准操作。

新的“飞行”功能让这些有创意的用户可以直接将绘图窗口传送到iPad上,这样你就可以直接使用Apple对作品进行精细操作,所以严格来说,你的iPad将直接变成一个“数位屏”。”,而在使用中,你会觉得这种“数字屏”体验已经完全成熟。在使用过程中,有几个印象深刻的地方:

1.延迟很低,如果有线连接的稳定性更好Adobe有没有思维导图软件,完全可以胜任正常创作;

2.提供基本的快捷键辅助,如Shift、、、等。当然对于专业用户来说,需要更多的操作辅助键,这时候就需要依靠键盘来完成了;

3.提供触控栏操作。当前在 mac 笔记本上的 Touch Bar 已完美移动。比如组装在Pro的触控条上的功能,可以直接点击iPad下方;

4.支持压感,不过需要优化,笔画有点硬。

“完整性”高,这是我在使用“陪伴”功能时最大的感受。在使用过程中,iPad上集成了三种交互方式。你可以用“鼠标”点击选择,也可以用“手指”放大、缩小或滚动屏幕,甚至可以用“苹果”进行精确的绘图和书写。而且,这三种方法基本上都比较直观,只需几个操作即可上手。

有趣的是,仅仅因为您的 iPad 已被 mac“征用”并不意味着它不能继续用作 iPad。因为对于 iPad 本身来说,“飞行”只是一个“应用程序”,你只需要像普通应用程序一样向上滑动,就可以回到 iPad 本身的界面,此时就可以继续使用 iPad。

当您想回到 mac 的桌面时,只需单击“飞行”图标即可继续使用它。如果需要,您甚至可以在 iPad 的侧边栏上放置一个 iPad 应用侧边栏。简单来说,在陪伴iPad的过程中,你不会失去自己的“角色”。

顺便说一句,这里还有一个更有用的小细节。我们都知道现在iPad(Pro)对键盘非常友好,所以很多人都会喜欢用iPad搭配键盘。那么,在使用“飞行”时,你连接到iPad的键盘可以直接作为mac的键盘使用。我基本上用iPad键盘多一点,这样就可以“一个键盘,完成两个系统的打字”。

不得不说,“随行”是苹果“生态”优势的最充分体现。这样的软硬结合,还真是独一无二。

“融合”

当然,macOS连接的不仅仅是iPad屏幕,还有两者的软件生态。mac对操作系统的每一次更改不仅会影响用户,还会影响开发人员。

在这次 WWDC 上,Apple 推出了“mac”。该功能最大的意义在于让开发者能够快速创建一些优秀的iPad应用程序为mac版本。其实这件事是从macOS开始的,不过当时基本上只有mac本身自带的应用,比如新闻,不过现在开发者可以放更多的预制软件快速移动到mac。

9的开发者在短短几天内基本完成了从iPad版到mac版的过渡。而且不仅仅是一个纯端口,还可以利用 mac 上更好的图形性能。

苹果之所以推出这样的功能,就是希望iOS平台的优良生态环境能够辐射到macOS。mac虽然OS系统本身简单高效,但软件生态却一直备受诟病。即使一些传统的生产力软件有很好的体验,当他们想要更多的用户进来时,他们会需要更多。

不过,由于系统刚刚更新,官网第一批上市的软件还没有上架。而且,从这些软件的特性来看,基本上还是基于一些简单的交互,所以这个功能未来能否改变macOS的生态还需要时间去验证。

事实上,苹果自身也在不同程度地尝试。在 macOS 中,一些系统的内置 软件 也发生了变化。综上所述,基本上是在吸收移动端的优势。

照片应用程序跟随 iOS 13 的脚步,以非常系统的方式管理照片。相册会根据不同时间单位的变化给出不同的精选照片,也可以像这样直接生成“回忆视频”。这是2019年智能设备应该具备的相册功能。

其中,值得一提的是“提醒安排”。这个软件因为功能简陋,一直被锁在苹果自家应用的冷宫里。在 iOS 13 更新中,Apple 对其进行了重新设计,macOS 也是如此。

新的提醒更加简洁明了,层次清晰。虽然和一些顶级的“GTD”软件还有差距,但基本可以满足大部分人的需求。对于很多人来说,下载额外的软件基本上是没有必要的。

而且提醒方式也不是简单的日期提醒,还包括“指定时间”、“地点”、“给某人发信息的时候”,比如你是一个上班总喜欢忘记签到的人,您可以设置“指定时间”(每天到达公司的时间)或“指定地点”(公司地址)提醒您打卡。

结尾

边界正在融合——Mac电脑新系统 Catalina 深度评测

如果说苹果产品最大的魅力在于生态融合,那么在过去的几年里,它与iPad的配合更加紧密。mac作为一台“计算机”,由于平台的性质,它并没有被深度集成,但是由于上一版本的macOS的不断互通,mac@之间的连接> 与 iPad 的合作逐渐从 软件 过渡到硬件,尤其是本次 macOS 的更新,让 iPad 与 mac 的关系更上一层楼。

如果说mac电脑是一种传统的生产力工具,而iPad代表的是一种新兴的生产力工具,那么苹果并不认为两者是“冲突”的关系,而是相互吸收优势。以“陪伴飞行”功能为例,用户可以感受到生态统一的便利,而对于开发者和苹果来说,则是对不同交互方式的探索。

从这个角度来看,macOS 更像是一个实验。硬件中的交互分为三种,软件中有跨平台交互和集成。对于 mac 计算机来说,它可能是影响“后来者”的基石。

注意:macOS停止支持32位应用程序,目前包括Adobe和部分音乐创作软件由于没有及时更新,可能会出现故障,此类用户请谨慎升级。

作者 | @张

编辑 |

相关文章

发表评论